We use cookies to understand how you use our site and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This includes personalizing content and advertising. By continuing to use our site, you accept our use of Cookies, Privacy Policy Term of use.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39 views • October 11, 2021

【粵語-焦點速遞】10月7日,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把利用種質資源研發出作物新品種、擁有自己知識產權,比喻為研製現代農業領域「晶片」,強調種質資源戰略地位

10月7日,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把利用種質資源研發出作物新品種、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比喻為研製現代農業領域的「晶片」,強調種質資源的戰略地位。 文章的作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劉旭。文中所提的「種質資源」是指攜帶生物遺傳資訊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的載體,包括生命個體或群體乃至DNA和基因。 文章援引中共中央今年2月下發的有關農業生產的文件說,「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及「打好種業翻身仗」,就是說要結束長期在種業知識產權方面受制於人的狀況。 旅居美國的資深中國政經媒體人石山表示,這是中共當局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把種業問題單獨提出來。 今年5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到河南考察時提出,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今年7月9日,他在主持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時再次強調,必須靠中國自己的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而這需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這次會議通過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說,要通過打好種質資源基礎等舉措,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振興中國種業。 9月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今年,中央財政還將拿出20億元(約合3.1億美元),以提升其現代化水準。 「中國生物育種要趕上或超過西方國家的幾十年積累和發展的時間,可能比中共當局預期的要長。」 劉旭在文章中也承認,通過原始創新生成自主知識產權可利用的新種質,過程長達15—30年,要付出大量財力、精力和時間。 中共今年啟動了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在新的國家種質資源庫建成運行後,其種質資源儲備能力將由40萬份增加到150萬份。 渤海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靖飛也對中國媒體「第一財經」說,中國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間的聯合比較鬆散。 他認為,中國種業與其它國家差距的根源,在於具有自主智慧產權的基因專利問題。目前中國還在使用國外專利,或者是要等第一代專利到期後再使用人家的技術;而同時,西方跨國企業已經又開發出更多具更好商業性狀的基因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也承認,在美歐等發達國家,種業已進入「生物技術+人工智慧+大資料資訊技術」的育種時代,而中國仍處在以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為主的時代。 為避免中國種企受到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的衝擊,從而讓外資種企主導中國市場,中共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但現在逐漸擴大開放,會令中資種企的市場地位和話語權基本喪失。靖飛認為,加速中資種企的整合,是應對擴大開放影響的最有效途徑。 在這一系列的重組整合之後,先正達集團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植物保護公司和第三大種子公司。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或地區。
Show All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