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use cookies to understand how you use our site and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This includes personalizing content and advertising. By continuing to use our site, you accept our use of Cookies, Privacy Policy Term of use.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2 views • October 3, 2023

健康生活情報站 冷門研究崎嶇路 諾貝爾醫學獎

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
2023年10月2日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10月1日揭曉,匈牙利裔美籍女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美國科學家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致力開發「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讓mRNA新冠疫苗於短時間問世,救人無數。台灣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盛讚,這是免疫學的重大突破,兩人獲獎「眾望所歸、實至名歸」。 卡里科、魏斯曼兩人於今年八月至台灣領取台灣唐獎「生技醫藥獎」,台灣衛生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在頒獎晚宴上曾與卡里科聊天,為人謙和,在談及研究歷程時,則有些委屈及小抱怨,研究領域太冷門,一度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減薪,且研究經費也不多。 司徒惠康表示,在美國執行研究計畫,必須申請研究經費,但早年mRNA技術屬於偏冷門領域,沒有人可以看的這麼遠,發現其中潛力,尤其卡里科來自東歐,美國大學很難大力支持一名異國學者。 陳培哲指出,卡里科的疫苗研究之路崎嶇不平,隻身渡海,至美國投入mRNA技術,前十年遭遇瓶頸,但仍舊堅持到底,終於締造出免疫學重大突破,整個過程曲折,最後終獲成功,激勵人心,宛如一齣勵志電影。 傳統疫苗研發以蛋白質為主,但至少得花二至三年,全球生醫界對於DNA、RNA寄以厚望,期盼縮短研發時程;前者疫苗動物實驗完美,人類臨床宣告失敗,至於RNA部分,臨床試驗顯示,接種後引發強烈發炎反應,副作用超乎預期。在卡里科持續研究下,將核酸結構四個鹼基,其中一個置換為人工鹼基,大幅減少注射後發炎反應,開啟了疫苗新紀元。 司徒惠康表示,新冠疫情加速mRNA技術發展,順利研發mRNA新冠疫苗,全球累積接種人次超過上百億,證實其在人體的安全性及效果;在施打mRNA時,注射局部附近的淋巴結出現強烈反應,為此,讓癌症治療開闢出一條新路徑,相關癌症疫苗、藥物已成主流開發趨勢。 陳培哲說,最近一兩年藥廠研製黑色素癌疫苗、胰臟癌疫苗,台灣癌症中心也參與臨床試驗,一旦完成三期,順利問世,勢必締造癌症治療的新世界。原本全球醫界認為這兩名科學家應在去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肯定,但結果令人意外,今年得獎,讓人心服口服。 更多其他精彩話題內容:https://scalloped-capybara-acc.notion.site/Health-Today-718e21949e6245e9b2e4d0acc93ed0e4
Show All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