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use cookies to understand how you use our site and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This includes personalizing content and advertising. By continuing to use our site, you accept our use of Cookies, Privacy Policy Term of use.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1 views • June 28, 2023

健康生活情報站 生產後致命危機 嬰兒1歲前死亡達三成!

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
2023年6月28日 產婦生完產之後,還會有致命危機?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研究發現,母親們最致命的危機,其實發生在嬰兒出生後,且重大風險會持續一年。主要依據2017年至2019年1018例與妊娠相關的死亡數據,令人驚訝的是,有整整30%的死亡案例其實是發生在嬰兒一歲生日前的這個階段,關鍵在於和心臟高血壓,中風脫離不了關係! 台灣醫藥記者蔣志偉說:「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研究發現,母親最致命的危機,其實發生在嬰兒出生後,事實上2017至2019年美國36個州提供,1018例與妊娠相關死亡數據,約有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發生在懷孕期間或分娩當天,另外三分之一發生在嬰兒六週大之前,值得注意的是,有30%的死亡案例,其實是發生在嬰兒一歲前。」 台灣婦產醫師王晨宇說:「大家比較常知道的這個產後大出血,那其實產後大出血呢,不是只有生產當下會有,那其實是有延遲性的產後大出血,所以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那再來就是說可能跟高血壓相關,不管是子癲前症或是子癲症等等,這大家也非常耳熟能詳,那再來就是說,跟整個生產懷孕過程中,比如說可能有些感染,那造成一些敗血症等等啊。」 台灣生殖科醫師李俊逸說:「身體狀況像產後子宮收縮,造成血壓升高而引起中風,也就是我們所謂子癇前症,一種好發在孕婦身上的高血壓病症,也叫妊娠毒血症,以孕產婦肥胖、高齡或有家族史這些都要特別注意。」 台灣婦產科陳文斌醫師說:「有媽媽妊娠死亡的話,大概三分之二是在媽媽生完之後,所以其實懷孕生時,最危險的不是分娩的那一天,而是她生完之後,媽媽在懷孕的時候,她的因為心臟血管還有血液會增加30~50%,所以會增加媽媽心臟血管的一個負擔,等媽媽生完之後,她的血液量又恢復到原來正常狀況,心臟又會再次受到挑戰。」 最常被大家忽略就是媽媽心理健康,其中產後憂鬱症,影響最大。 蔣志偉說:「台灣產後憂鬱症機率明顯高於其它國家,以數據推論每十位產婦就有五位陷入低潮,主因是孕產照護的重點,太著重在寶寶身上,而非媽媽。」 李俊逸表示:「心靈狀態、像荷爾蒙變化導致情緒波動,並可能發展成更嚴重長期性的產後憂鬱,CDC的數據顯示是造成35%的新手媽媽,撐不下去的大宗原因。」 台灣婦產科莊志吉醫師說:「就是荷爾蒙的變化,導致他情緒起伏也很大,還有這個這個要照顧新生命,那如果真有一些憂鬱症體質的這個媽媽。它很容易在產後發生這個憂鬱症問題,那根據統計,國內也有20%的這個媽媽,有這個產後憂鬱症的發生,那產後憂鬱症的話,嚴重的話也可能導致情緒低落。」 王晨宇說:「最近學會滿常在推廣的,就是要預防血栓的部分。不管是下肢靜脈栓塞也好,進而影響到這個肺栓塞的形成,這對媽媽來講都是非常非常的危險哦。 蔣志偉補充說:「臨床也曾發現過,媽媽生完之後,反而血壓飆高,可能是子宮收縮、心臟血管的變化,造成血壓增加。」 陳文斌說:「所以甚至有些媽媽會造成中風的也有可能,然後另外一個就是賀爾蒙的變化,因為媽媽在懷孕還有生完之後,那賀爾蒙之間的差異性還有變化,造成她的情緒會波動。」 台灣婦產科醫師莊志吉說:「對心臟的負擔是很大的,那再加上產後,因為這個子宮的收縮,它容易發生高血壓的問題,容易發生中風的問題啊,再加上一些這個血液的迴流啊。他本來心臟的小問題會變得很嚴重,所以基本上在產後的這個媽媽,特別注意的是心血管方面的問題造成的。」 台灣生殖醫學中心醫師楊文瑞說:「有三分之一的婦女是在產後的六周之內死亡,那另外有三分之一的婦女竟然是在產後的一年之中死亡,所以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狀況,那個就是產婦心臟的一個負荷,高血壓,還有中風,會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其實我們所有的孕婦在生產的一年內,他都是一個非常高的危險因子,必須要非常注意。」 李俊逸說:「以台灣來說,孕產婦的死亡率超過日韓,甚至在世界排名第七,是值得注重的課題,如何預防,建議在孕期中透過抽血檢查,來做風險評估。」 醫師強調產後孕婦若有不適必須立刻回診不可輕忽,另外也要定期量血壓、飲食均衡、適度運動、避免過度勞累造成情緒壓力。 更多其他精彩話題內容:https://scalloped-capybara-acc.notion.site/Health-Today-718e21949e6245e9b2e4d0acc93ed0e4
Show All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