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use cookies to understand how you use our site and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This includes personalizing content and advertising. By continuing to use our site, you accept our use of Cookies, Privacy Policy Term of use.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2 views • September 9, 2022

腦中風復健 光靠電療刺激沒用!

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
2022年9月7日 腦中風是腦部損傷的一種,不只會出現肢體無法作用、認知功能障礙,後續半年的黃金復健期更是關鍵,但專家也提醒,若只仰賴單純的被動治療不復健、一味只靠機器動做或被內心魔障阻擋,很可能會「越練越退步!」 台灣復健治療醫師黃皓羣指出:民眾發生腦中風需先度過「急性期」,後續進入「亞急性期」才是真正復健的開始,坊間對於腦中風治療也不勝枚舉,號稱能促進神經生長而不用復健的方式,但未必對恢復動作有正向效果。 ▲靠「電位刺激、打營養針」有用嗎? 黃皓羣列舉:台灣坊間常見治療方式有靠機器人訓練輔助及模擬行走狀態;中風針、頭皮針、耳針治療稱能刺激腦細胞活化;注射營養針,內含祕方可增加神經生長等等。 近期腦中風治療更發展出「經顱磁刺激」,可以藉磁場影響大腦皮層,刺激大腦神經元;或穿戴性放電裝置,使用電刺激產生動作;甚至可以用幹細胞治療,讓神經重新生長。 但黃皓羣說:這些新穎的治療技術,若只是單純的被動接受卻沒有搭配上有效的復健運動,未必能真正恢復行為動作。原因是透過治療或穿戴裝置成功出現神經連結或生成動作電位,仍必須透過相當高強度的復健訓練,才能有效讓神經接回正軌,恢復動作的功能表現。 「靠機器或技術被動生成100次動作,都不如靠自己主動做1次動作來的好!」因此建議民眾尋求腦中風治療時,實際真正有效的方式是積極、主動且正確的復健訓練,但特別注意幾項錯誤迷思當心越練越退步。 ▲被動復健、重複動作也沒效 腦中風患者過了急性期,開始進入密集復健階段後,最常見的錯誤訓練是「不斷被動的只靠機器幫忙運動」。黃皓羣表示:復健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產生「動作誘發」,如果手不能握,就重複握杯子;腳不能走,就狂走路;手不能舉,就練舉手,諸如此類方式是沒有用的。 正常的復健原理順序,需要從「沒有動作」藉由治療師幫忙做「動作誘發」,到「出現動作」後再來「矯正動作」,最後才是「功能訓練」循序漸進安排規劃。但礙於健保制度及人力問題,多數病患多只能以機器使用重複訓練動作為主,如手踏車訓練等被動練習,最多只能保持身體有運動、維持關節角度、減緩肌肉流失,對修復神經少有幫助。 正確的治療方式,是物理治療師會運用專業誘發技巧,需要針對患者循序漸進安排規劃,例如手的大關節-肩膀,會先進行「近端訓練」,練習聳肩、翻身,並施加壓力跟阻力,增加動作誘發;再來協助慢慢高舉,產生動作及感覺,後續進展到手肘、手腕再來手指。 最終在進行數以百計的訓練後,若動作穩定後,才有機會訓練生活功能,如喝水、煮飯等等,整體復健過程沒有一定的時間表,會根據不同傷患、復健模式和身心狀態而有差異,建議把握半年的黃金期積極復健,神經修復速度最快。 ▲把握半年黃金期積極復健 「前半年是黃金治療期,是神經自我修補速度最快的時期,若患者接受正確治療,復健效果會加倍!」黃皓羣表示:在臨床也常被患者問,「如果我前半年狀況很差,只能癱瘓在床上,後半年是不是就沒救了?」 他說:後半年在正確的復健下,仍然有一定恢復效果。台灣的豐榮醫院統計,在院內進行復健的160位患者中,有10多位是40至50歲的年輕病人,經過超過半年以上的復健都能夠回到崗位工作。 曾有位腦瘤病人躺床兩年,因氣切無法言語且昏迷的個案,如今透過三年治療已完全清醒,還能到處當志工、騎摩托車。另一位患者則是全癱瘓者,意識不清楚,同樣持續做了兩年復健,如今假日可以跟先生去爬山踏青。 黃皓羣說:「前半年很關鍵,但不要放棄復健機會,後續的時間能夠持續練習非常重要!」尤其腦中風病人相較一般人肌肉流失速度快,若超過兩週不動作,就會開始迅速退化,因此遵循正確的治療方式、積極復健,才是關鍵。 ▲復健「難敵心魔阻礙」,效果變差 除了復健動作的正確與積極度外,黃皓羣也提醒:病人的心魔對腦中風復健的效果影響很大,若是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很容易放棄治療,即便有復健,身體會還是不斷退化。 「人遇到生病,最難接受角色的變換,一個原本獨立自主的人,現在變成癱瘓在床、身體插了無數管路,心理負擔很重。」臨床證實,腦中風復健的效果及生理表現,常受到心理因素。 患者會開始出現「我對不起家人、我怎麼這麼衰。」等消極念頭,會讓腦內啡減少、開始釋放疼痛物質,導致神經連接變差,在訓練過程會開始出現一動就痛、甚至開始不願意活動的情況,後續動作變得只使用代償,導致代償性磨損,被迫到骨科開刀,形成惡性循環。 物理、職能及與語言治療師不只需要陪伴患者復健,更需要陪同家屬面對內心的魔障,要能夠接受現狀,把握每一次當下,讓動作訓練一步步循序漸進,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讓病人與治療師攜手合作,能讓復健效果變得更好。 更多其他話題內容:www.healthtodaynyc.com
Show All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