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use cookies to understand how you use our site and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This includes personalizing content and advertising. By continuing to use our site, you accept our use of Cookies, Privacy Policy Term of use.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16 views • August 11, 2022

健康生活情報站 手抖、動作慢 留意巴金森病

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
2022年8月5日 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台灣包括金曲歌后詹雅雯、女星方岑、抗議天王柯賜海等名人,都飽受巴金森病所苦。許多人因對巴金森病不認識,而認為疾病離自身很遙遠,事實上可能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近。 台灣隨著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巴金森病患者有愈來愈多趨勢,根據資料,從2011年的4萬餘患者,到2021年已超過7萬台灣人罹患巴金森病。而推估台灣預計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認識巴金森病刻不容緩。 台灣神經內科林圻域醫師指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罹病率隨著年紀上升增加,60歲以上為好發年紀,因此人口老化愈明顯的城市,巴金森病患者的比例相對較高。若以台灣南投一地來看,人口老化嚴重,光是65歲以上就佔全縣人口比例約兩成(19%),「推估南投可能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巴金森病患者未就醫。」 ▲巴金森病早期發現、治療是關鍵 巴金森病的成因複雜,但已有研究指出,遺傳與環境因素皆可能相關。林圻域醫師說明:若是遺傳基因造成,通常發病年齡較輕;而環境因素包括長期接觸農藥、殺蟲劑或重金屬,以及頭部外傷、感染等,皆可能是危險因子。 巴金森病患者受到腦內黑質細胞退化、死亡影響,使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製造減少,導致出現「動作障礙」,如肢體震顫、肌肉僵直、行動遲緩及喪失平衡感。 由於發病前都沒有特別的徵兆,初期症狀出現時,黑質細胞可能已流失大半。加上症狀特異性不高,如顫抖、駝背、步態不穩等,皆容易被誤認為正常老化而錯失及早治療時間。林圻域醫師表示: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若能早期發現,用藥配合調整生活作息、勤作運動復健等,就有助於控制病情,並延緩病程。 早期發現就能及早控制病情、延緩失能的時間。除了提高對症狀的警覺性外,每個月8號可透過簡易的「手指操」自我檢測。動作很簡單,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再換左手,一樣輕按25下。若「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或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狀況,請盡速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 ▲比動作症狀更早出現!憂鬱焦慮提高警覺 大部分人提到巴金森病,較常著墨在動作障礙的症狀上,然而,憂鬱、失眠等非動作障礙症狀,有時會伴隨著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有時會在更早期,於動作障礙尚未出現前病患就有憂鬱情形。 林圻域醫師指出: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以及睡眠障礙、喪失嗅覺、嚴重便祕等等,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早期警訊,「憂鬱、焦慮等很容易被忽視,因為常被當作是單純情緒不佳。」隨著病程愈到晚期,部分病患出現失智、幻覺等精神症狀,導致與家人溝通出現障礙,照護者需花費更多精力長期照顧。 目前已有治療藥物對於改善巴金森病合併憂鬱有所幫助,患者可根據病程狀態,與醫師討論用藥策略,達到更佳治療效果。 ▲與疾病和平共存!病友就近就醫效率高 提及台灣南投當地的巴金森病狀況,林圻域醫師分享:門診中大部分遇到的是典型的巴金森病患者,「都是60多歲的退休族群居多,多半因手腳不由自主地顫抖而來。」面對身體異狀,多數患者都會擔心自己未來是不是就只能「坐輪椅」,但醫師指出,經過適當的衛教及觀念釐清,其實都能有效舒緩患者的緊張情緒。 然而,提及當地民眾對於巴金森病是否了解?林圻域醫師也坦言:應該還有機會再加強,透過宣導讓民眾認識疾病,「尤其是提高民眾對於巴金森病症狀的警覺性。」他舉例,不只大多數人較熟知的顫抖、行動緩慢等動作症狀,要特別留意的還是非動作症狀,包含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以及睡眠障礙、便祕或嗅覺喪失等等。 巴金森病為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神經疾病,患者須長期與疾病共存,對此,林圻域醫師也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退化性疾病,期間需要來回往返醫院,與醫師配合治療及保持密切聯繫。因此若能於在地醫療院所看診就近照顧,就可以避免舟車勞頓及省下多餘的金錢、時間,「不僅患者本身,對於照護家屬而言也能更方便。」 巴金森病需長期抗戰,治療過程需隨時依病程發展調整用藥,因此患者與醫師之間的默契培養十分重要。從罹病的心情調適到治療過程會碰上的各種問題,病程整體患者與醫師都得共同面對,醫病關係如同夥伴也像朋友,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關鍵之一。 建立對於巴金森病的正確觀念,才有助於及早發現。林圻域醫師補充:無論是一般人還是確診病友,日常生活中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並培養運動習慣,都有助於提升體內多巴胺濃度,「前者有助降低罹病機率,後者則能減少疾病造成的症狀。」他也鼓勵病友,遵循醫囑配合藥物治療,病情都能獲得良好控制,症狀及生活品質幾乎都可大幅改善。 更多其他話題內容:www.healthtodaynyc.com
Show All
Comment 0